本草求真
不升。而渴应有。是谓气衰而渴。凡此火不外于三黄石膏知母。热不外于大黄朴硝花粉贝母。寒不越乎麻桂升葛姜附丁桂。滞不越乎香附川朴枳壳。至于渴属精虚。则六味有不可离。渴属火衰。则八味必不可弃。渴属气薄。则参耆白术自必见用。毋谓渴皆属实。虚症全无。而悉可用苦寒之味也。
〔火渴〕大黄 黄柏 黄芩 黄连 石膏 知母〔热渴〕大黄 朴硝 花粉 石膏 知母〔寒渴〕麻黄(外寒) 桂枝(外风) 升麻(外寒) 干葛(外寒) 干姜(内寒) 附子(内寒)
丁香(内寒) 肉桂(内寒)
〔滞渴〕香附 川朴 枳壳 木香〔虚渴〕人参 白术 黄 当归 山药 熟地 附子 肉桂
下编
卷十总义
药有五味张元素曰。凡药酸入肝。苦入心。甘入脾。辛入肺。咸入肾。(此明五味之义。)辛主散。
酸主收。甘主缓。苦主坚。咸主软。(统论五味之用。)辛能散结润燥。致津液通气。酸能收缓敛散。甘能缓急调中。苦能燥湿坚软。咸能软坚。淡能利窍。(复明五味之用。)
药有阴阳阴阳之气平则无病不平则病生阴阳应象论曰。阴味出下窍。阳气出上窍。清阳发腠理。(清之清者。)浊阴走五脏。(浊之清者。)清阳实四肢。(清之浊者。)浊阴归六腑。(浊之浊者。)味浓者为阴。薄者为阴中之阳。气浓者为阳。薄者为阳中之阴。味浓则泄。(降泻。)薄则疏通。(渗利。)气薄则发泄。
(发散。)浓则发热。(温燥。)辛甘发散为阳。酸苦涌泄为阴。咸味通泄为阴。淡味渗泄为阳。六者或收或散。或缓或急。或润或燥。或软或坚。以所利而行之。调其气。使之平也。(此明阴阳之义。宗 曰。生物者气也。成之者味也。寒气坚。故其味可用以软。热气软。故其味可用以坚。风气散。故其味可用以收。燥气收。故其味可用以散。土者冲气之所生。冲气则无所不和。故其味可用以缓。气坚则壮。故苦可以养气。脉软则和。故咸可以养脉。骨收则强。故收可以养骨。筋散则不挛。故辛可以养筋。肉缓则不壅。故甘可以养肉。坚之而后可以软。收之而后可以散。故缓则用甘。不欲则弗用。用之太过。亦病矣!古之养生治疾者。必先通乎此。否则能愈人之疾者。鲜矣!)
药有气味升降浮沉李杲曰。味薄者升而生。(象春。如甘平辛平辛微温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