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评文
之。岐伯曰。手太阴之脉。出于大指之端。内屈。循白肉际。至本节之后太渊。留以淡。外屈。上于本节下内屈。与阴诸络会于鱼际。数脉并注。其气滑利。伏行壅骨之下。外屈。出于寸口而行。上至于肘内廉。入于大筋之下。内屈。
上行 阴。入腋下。内屈走肺。此顺行逆数之屈折也。心主之脉。出于中指之端。内屈。循中指内廉。以上。留于掌中。
伏行两骨之间。外屈出两筋之间。骨肉之际。其气滑利。上二寸。外屈。出行两筋之间。上至肘内廉。入于小筋之下。
留两骨之会上。入于胸中。内络于心脉。黄帝曰。手少阴之脉独无 。何也。岐伯曰。少阴。心脉也。心者。五脏六腑之大主也。精神之所舍也。其脏坚固。邪弗能容也。容之则心伤。心伤则神去。神去则死矣。故诸邪之在于心者。皆在于心之包络。包络者心主之脉也。故独无 焉。黄帝曰。少阴独无 者。不病乎。岐伯曰。其外经病而脏不病。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。其余脉出入屈折。其行之徐疾。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。故本 者。(本如原道原毁之原是发明之义也)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。是谓因冲而泻。因衰而补。如是者。邪气得去。真气坚固。是谓因天之序。黄帝曰。持针纵舍奈何。岐伯曰。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。皮肤之寒热。脉之盛衰滑涩。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。虚而细者久以持。大以涩者为痛痹。阴阳如一者病难治。其本末尚热者。病尚在其热已衰者。其病亦去矣。持其尺。察其肉之坚脆小大滑涩寒温燥湿。因视目之五色。以知五脏。而决死生。视其血脉。察其色。以知其寒热痛痹。黄帝曰。持针纵舍。
余未得其意也。岐伯曰。持针之道。欲端以正。安以静先知虚实。而行疾徐。左手执骨。右手循之。无与肉果。(果果累也)泻欲端以正。补必闭肤。辅针导气。邪得淫 。真气得居。黄帝曰。 皮开腠理奈何。岐伯曰。因其分肉。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。适神不散。邪气得去。黄帝问于岐伯曰。人有八虚。各何以候。岐伯答曰。以候五脏。黄帝曰。候之奈何。岐伯曰。肺心有邪。其气留于两肘。肝有邪。其气留于两腋。脾有邪。其气留于两髀。肾有邪。其气留于两 。
凡此八虚者。皆机关之室。真气之所过。血络之所游。邪气恶血。固不得住留。住留则伤筋络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