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论翼
全在表,未全入里者,皆可用。故症不必悉具,而方有加减法也。然柴胡有疑似症,不可不审。如胁下满痛,本渴而饮水呕者,柴胡不中与也。又但欲呕,腹中痛微溏者,此非柴胡症。如此详明。所云但见一症便是者,又当为细辨矣。
卷下
太阴病解第四
按《热病论》云:“太阴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。”此热伤太阴之标,自阳部注经之症,非太阴本病也。仲景立本病为提纲,因太阴主内,故不及中风、四肢烦疼之表,又为阴中至阴,故不及热病嗌干之症。
太阴为开,又阴道虚,太阴主脾所生病,脾主湿,又主输。故提纲主腹满时痛而吐利,皆是里虚不固,湿胜外溢之症也。脾虚则胃亦虚,食不下者,胃不主内也。要知胃家不实,便是太阴病。
脾胃同处腹中,故腹满为太阴阳明俱有之症。在阳明是热实为患,在太阴是寒湿为眚。阳明腹满不敢轻下者,恐胃家不实,即转属太阴耳。世拘阳明传少阳之谬,反昧传太阴之义。
热病腹满,是热郁太阴之经,有嗌干可证,病在标也;寒湿腹满,是寒生至阴之脏,有自利可证,病在本也。
脾经有热,则阴精不上输于肺,故嗌干;脾脏有寒,则脾不为胃行其津液,故下利。夫阳明之当下,因本病;而太阴之下症,反是标病。可以见阴阳异位之故,又以见阴从阳转之义也。
参中阴溜府之义,知热邪不遽入至阴,虽热在太阴之经,而实仍在阳明之胃。可知下症只在阳明,太阴本无下法。
腹满亦两经之症:不大便而满痛,或绕脐痛者,为实热,属阳明;下利而腹满时痛,为虚寒,属太阴。寒湿是太阴本症,湿热又伤寒所致之变症也。其机关在小便;小便不利,则湿热外见而身黄;小便自利,非暴烦下利而自愈,即大便硬而不便。所以然者,脾胃相连,此脾家实则腐秽自去,而成太阴之开。若胃家实则地道不通,而转阳明之阖矣。故叔和知有三阳明,不知有太阴阳明症。
《序例》谓太阴受病,脉当沉细。不知沉细是太阴本病之脉,不是热病嗌干之脉。盖脉从病见,如太阴中风则脉浮,不从脏之阴而从风之阳也。然浮为麻黄汤脉而用桂枝者,以太阴是里之表症,桂枝汤是里之表药。因脾主肌肉,是宜解肌耳。太阴伤寒,脉浮而缓者,亦非太阴本病。盖浮为阳脉,缓为胃脉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