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注金匮要略
嚏数欠。与此处之欠颇合。其引阴气积于下。阳气未尽上浮。阳引而上。阴引而下。阴阳相引。故数欠。是平人卧起之欠。并非倦怠欲卧之欠。与本文中寒喜欠者何涉。至其云欲入于阴。或阴加于阳二语。并不知内经所言阴阳上下相引之义。更误。内经之意。盖谓阴气将积于下。阳气未尽上浮。故阴阳各相引于上下。而中虚作欠。则欲入于阴。
或阴加于阳。为何语耶。若倦怠欲卧之欠。则又系阳气将伏于下。阴气未尽上浮。阳引而下。阴引而上。阴阳相引而欠矣。故曰并非倦怠欲卧之欠也。其人、中寒喜欠之人。肺脏恶寒而开窍于鼻。肺寒。则自出其液。而推逐其所恶于上窍。故清涕。清涕者。金寒水冷之应也。肺合皮毛而主气。寒则气郁而不与皮毛相合。故发热。色和为阳气未服之应。嚏从搏击而出。其象为雷。盖肺能奋发而搏击。以出其郁寒之义也。仲景盖谓中寒喜欠之人。肺气不能震作而嚏。但出清涕。则肺已受寒。而其气自阻。与皮毛之气两相拂郁。故必发热。若其人面色冲和。知阳气自胜。肺尚有权。故能奋发而搏击。以出其郁寒矣。然则中寒喜欠者。但得色和善嚏。
其不发热可知也。此及下文三条。又论外寒中入。而成腹满之症。本条言中寒而有嚏以出之者。有不能嚏出而发为表热者。此虽非腹满正文。然实为中寒腹满之来路。故首及之。非泛言中寒之外感已也。二条正言中寒之腹满。三条言中风冷之人。本不腹满。因误下而致成腹满之症也。
七条 中寒。其人下利。以里虚也。欲嚏不能。此人肚中寒。
中寒之人。但凡下利。则脾胃之阳气里虚。而腹中受寒。故不能分别水谷而下利也。脾肺同属太阴。脾阳不振。肺气可知。故不能嚏以出之矣。曰肚中寒。则腹之作胀。已在言外。
八条 夫瘦人绕脐痛。必有风冷。谷气不行。而反下之。其气必冲。不冲者。心下则痞也。
肥人阴津不亏。瘦人阳气不亏。此定理也。今以阳气不亏之人。而绕脐作痛。则知痛非下焦虚寒上乘。明系风冷从脐入腹。而为邪正相持之痛也。但风冷在腹。脾胃之阳。失运动之用。故谷气不行者。常也。是宜桂枝加芍汤。外加干姜细辛。以驱风散寒为合。乃误以谷气不行为积滞。而反下之。则气机因下而下陷者。必反浮而上冲胸膈。以致喘急矣。若不从胸膈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