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注金匮要略
上冲。则胃阳亏于寒下之药。而下阴上乘胃脘。遂致痞塞腹满矣。
夫以阳气不亏之瘦人。误下之变。尚如此。则肥人而阳气衰者。其害可胜言哉。前两条是从肩背所感之寒而言。此条又是从口鼻及腹脐所感之风寒而言也。
九条 病腹痛。发热十日。脉浮而数。饮食如故。浓朴七物汤主之。
浓朴七物汤方浓朴(半斤) 大黄(三两) 枳实(五枚) 桂枝(二两) 甘草(三两) 生姜(五两) 大枣(十枚)
上七味。以水一斗。煮取四升。温服八合。日三服。呕者。加半夏五合。下利。去大黄。寒多者。加生姜至半斤此表热日久不解。热伤胃液。以致内实之腹满也。言病腹满之人。发热已十日不解。则津液热伤。是症已可据。其脉浮而且数。夫浮为在表。以应发热。数为在腑。以应胃热。是脉又可据。饮食如故。则所进不少。是水谷又可据。其腹满之为胃实无疑。然因发热十日所致。且其脉尚浮数。则又不得遗表热。而单攻腹满。是宜主浓朴枳黄三物。援承气汤之例。攻症之腹满。并责其脉之数。桂甘姜枣四物。援桂枝汤之例。解症之发热。并责其脉之浮也。于承气去芒硝者。因饮食如故。则知胃为经表之移热。而非邪入中土之候。故不使咸寒者损胃阳也。于桂枝去芍药者。因已有浓朴之降。大黄之沉。少留其走表之性。故不使酸敛者。过牵其发散也。
呕者。下气上逆。半夏降逆。故加之。下利无积滞。而腹满又为虚痞矣。大黄伤胃阳。能令虚痞益甚。故去之。胃阳虚寒。则下阴上塞。故腹为之虚满。生姜能填胸中胃中之阳。排降阴逆以消满。故寒多者加之。曰寒多者加至半斤。则原方之桂甘姜枣。不但解表。并亦填其中气。而助下运之机者乎。仲景之方。真常山之蛇也。
此承六条中寒喜欠。清涕出。发热等句。而言其变症也。
十条 腹中寒气。雷鸣切痛。胸胁逆满。呕吐。附子粳米汤主之。(中去声)
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(一枚炮) 粳米(半升) 半夏(半升) 甘草(一两) 大枣(十枚)
上五味。以水八升。煮米熟汤成。去滓。温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此承七条中寒下利而言。故直接此人肚中寒。而曰腹中寒气也。阴阳相搏。故雷鸣。寒邪凝敛。故切痛。胸为太阳之部。胁为少阳之部。实邪上凌阳位。故逆满也。呕吐者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