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注金匮要略

。故就其部位诊之。是知篇首趺阳二字。一直贯至终篇也。弦从浮见。紧从按得。
故以而字断之。且下文言紧。即曰沉紧者此也。疝者。气病也。五脏俱有之。然肾为水脏。肝居至阴之下。故二脏病此者独多。夫阴脏贵阳气。阳腑重阴津。此阴阳各喜配偶之性情。倘本脏之真阳自虚。则阴气与客寒外湿。两相暗召。而伏结于杳冥。若他脏及别腑之阳气各胜。则如太平之世。非无匪类。而潜踪乡曲。不为民害。倘阳明之气虚。则如本条之症。而入犯中州。故腹脐为病。少阳之气虚。则如次条之症。而旁据两辅。故胁下为病。太阳之气虚。则如三条之症。从腹及胁。而又外侵边鄙。故为手足不仁。及身体疼痛等症。甚至阴气上浮阳位。留连不去。变成假热。如四条之脉症。不下其寒。几几乎有怀宗流寇之祸矣。故其字从山。山之为物。阳上实而阴下虚。其卦为艮。阴下连而阳上断。其变为泽。故晴明之候。清泉白石。艮止于覆盂。而阴晦之时。冷雾寒云。兑张而吐气。此古人命名为疝。而从山之意也。仲景谓腹痛之人。诊其阳明之脉。举之见弦。而按之得紧。弦为肝脉。又为气削之应。夫卫气者。阳明腑中谷气所化之精悍为之也。今见肝脉。是土受木邪。
其气削弱。不能行其精悍。而出为卫气。可知。故即当恶寒。紧为病脉。亦为寒诊。是虽应腹中之痛。而寒气在胃。则胃阳之不能化物。又可知。故不欲饮食也。盖胃中正气略胜。则阴脏之邪下伏。胃中正气略负。则阴脏之邪复起。故邪正相搏者。是寒疝之所以为病也。胃当脐之内。故其症绕脐而痛。以下又从邪正相搏句而申言之。盖正胜。则有时不发。若发。则阴邪上乘。而虚阳上遁。故白汗出。肝肾之逆阴起。而胃阳中伏。不但不行卫气而恶寒。且手足厥冷而逆矣。其脉沉紧。沉为在里。沉紧为在里之脏气阴寒。大乌头煎。其可已乎。以老阳坚定之性。用甘缓之蜜。熬以为煎。而尽去其水气。不特柔以济刚。恐水气易渗。盖欲其留连胃中。独扶阳明之意也。白汗。诸经无此名。江浙乡语呼大汗为白浮汗。道家黑白者。阴阳之别名。亦太极之图象也。
意者。黑满而白亏。其阴盛而格阳上浮之谓乎。录此备考。亦礼失而求诸野之意云尔。愚谓白与自颇形似。
白汗者或自汗之讹耶。
十八条 寒疝。腹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