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注金匮要略

豉七合。煮取汁。和散一钱匕。温服之。不吐者。少加之。以快吐为度而止。亡血及诸虚者。不可与之。
脘。即胃之管。自喉嗓下至胃。作三分。故有上中下脘之别。任脉之经穴以当之而外得名者。李氏援以注此。
未是。若宿食在胃之上脘。而未入胃腑者。大承下之。则宿食高。而攻下之药。低不能及。且徒伤其胃气。不如越而吐之之便矣。瓜蒂蔓生。气味苦寒。且其性属上提。而不容下坠者。蔓生则走胃络。味苦则能使胃系急而自拳。凡气寒者。俱为胃之所恶。其性上提而不容下坠。故能令胃气上涌而致吐也。但吐则伤阴。而火气自浮。此吐家必生烦热懊 之症。香豉滋阴降气。故煮汁和服者。盖为预防之计。以济其偏者也。
二十五条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。有宿食也。
紧为寒。紧如转索。盖索具坚收。转呈短缩之象。夫阳明胃腑中。因寒敛而见坚收短缩者。非宿食而何哉。
二十六条 脉紧。头痛。恶风寒。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脉紧紧承上文转索而言。头痛。胃中结气上冲之应。恶风寒者。无精悍以行其卫气故也。故知有宿食不化。
此与上条。俱当着眼在脉紧二字。尤当着眼在阳明部中之脉紧。盖紧如转索。即是胃阳虚冷。不能运化。
以致宿食停滞。与二十一等三条之下症大异。故前条但曰有宿食。此条亦曰宿食不化。而俱不出方。则其为宜温胃阳。而资其自化。与不欲攻下之意。已在言外。即或不得已而用下。其亦宜大黄、附子之温药耶。又本文脉症。全是伤寒。而独断为宿食不化。以脉紧为阳明部中之脉紧。而头痛恶风寒等之外症。又为阳明风寒症中之所绝无者。从两经经腑。其脉症之交错处看出。故知表非太阳伤寒之症。而里为阳明宿食之脉矣。以此二者。故曰当着眼在脉紧。尤当着眼在阳明部中之脉紧也。
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
一条 肺中风者。口燥而喘。身运而重。冒而肿胀。
此篇就风寒之邪。中于本脏。而言其轻重之不同。以补伤寒论中之所未备也。盖伤寒论中。于直中三阴之外。经脏同病。余俱先病经络。而后递入脏腑。故发热疼痛等候。俱经络之症。此则三时之风寒。单为中脏。故其轻重生死之候。俱在本脏。而不及经络者。此也。五脏之经。各出而附于太阳之表。以与卫气相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