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注金匮要略

。肺之经穴。外走手内 之上侧。又肺附于脊。与背贴近。且肺主呼吸。故经穴脊背以及息道。俱能使肺中风寒也。
风为阳邪。善能化热以伤津液。故精气不能游溢而口燥。又肺受风热。则自剥其膏液以塞清虚之管。故喘也。运与晕同。风邪善动。而实至高之肺。故其气上旺下衰而身运。脾肺同主太阴。故轻灵旋转。尝有上下合德之妙。肺病。则天气不下交。而脾土失升降之用。故身重也。肺主气。气为风邪所抟。则上浮外惊。而不与阴气相接。故头目躯壳。殊觉如两层而病冒。又肺病。则不能转运阳气。故肿。不能传送水道。故胀也。
二条 肺中寒。吐浊涕。
肺中寒。则叶卷而气结。不能蒸其津液于四布。而上泛为浊涕。且肺寒鼻塞者。出气难、而入气较易。故常缩鼻中之浊涕而见于吐耳。
三条 肺死脏。浮之虚。按之弱。如葱叶。下无根者死。
死脏者。脏中所藏之阴阳。俱将死之候。与下文四脏同义。虚、就脉体之中空而言。弱、就脉机之鼓微而言。凡脉之形体。阴血主于内。故充实。里阴竭。则脉体中空而虚。又脉之鼓动。神气努于下。故内强。里阳竭。则脉机底软而弱。夫肺之精汁最高。浮之虚。是肺中之真阴将绝也。肺之神气在脾。按之弱。是肺中之真阳将绝也。
合而状之。竟如葱叶。盖浮取之。则见上皮。沉按之。则得中芤之象也。下字指关部而言。凡脉之来。俱自下而上。平人重按寸口。本部脉虽不见。而关前隐隐有上引之势者。以脾胃之土气。为肺金之根蒂故也。若得浮虚、按弱之脉。肺中本部之阴阳既竭。已为危诊。而关上寸下。又无上引之机。是无根也。不死何恃乎。古人状肺脉者。曰毛。毛者。非牛、羊、犬、马、之毛。乃禽鸟之羽毛也。盖因按羽毛者。中既有主。而散见于两旁者。常若有不可寻其边际之状。是中实而外虚者。羽毛之象也。夫中实者。积阴而有质可凭。外虚者。积阳而无象可得之妙也。今如葱叶。则外有边皮。而中无主令。正与毛脉之中实外虚者相反。况更无土气以托根乎。故必死也。本篇言五脏风寒伤着者。共十六条。除第九条自愈不用药外。惟七条之肝着。十五条之脾约。十六条之肾着。立有治例。余则并无方药者。以五脏风寒及伤损诸候。俱不治之症故也。所以第一条言中风之死症。第二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