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经博议
。其发日近。此胜复相搏。盛衰之节。应亦同法。盖寒热者阴阳之气也。迟速者。阴阳之性也。人之阴阳。则水火也。营卫也。内而心肾不交。木土相克。则水火营卫。偏胜不和。阴阳和则血气匀。表里治。阴阳不和。则胜复之气。会遇之时刻制见矣。阳入之阴。则阴不胜阳而为热。阴出之阳。则阳不胜阴而为寒。以阴阳之多少。为发作之迟速。然所谓正疟亦同者。阴阳出入之理也。
其不同者。有邪无邪之辨也。有邪则但由营卫之相会以为止作。无邪则直由水火之争胜以为盛衰。一在治邪。一在持正。
症同而治各不同矣。
积 积之始生。得寒乃生。厥乃成积。又曰。卒然多饮食则肠满。起居不节。用力过度。则络脉伤。阳络伤则血外溢。阴络伤则血内溢。为役血。故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。有寒汁沫与血相搏。则并合凝聚。不得散而积成矣。又曰。内伤于忧恐。则气上逆。逆则六输不通。温气不行。且外中下寒。与此偕厥。凝血蕴里而不散。津液涩着而不去。
则积皆成矣。夫经络之气。得寒则厥。内伤肝肾脾。外厥寒气。两厥别先逆于下。而为足 。肢节痛而不便利也。于是足胫寒血气凝涩。渐入肠胃。阳不化气。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。兼卒暴多食。使肠胃运化不及。汁溢膜外。与血相搏。
又或起居用力过度。络伤血动。瘀血得寒。则食积血积所不免矣。
消瘅 消瘅之名。消则消铄肌肉。瘅为内有郁热。五脏之脉皆以微小者为消瘅。是五脏之精气不能充满于营。而内有郁热以铄之也。故诊以脉实大者为顺。虽病久可治。若脉虚小坚则精枯血竭。不能耐久矣。盖消瘅之疾。皆起于不足。是以灵枢言五脏皆柔弱者。善病消瘅。夫皆柔弱者。云是天元形体不充也。大气不足。五脏气馁。则阴虚生内热。
内热不解。则外消肌肉。若肥贵人则膏粱甘脆发热以致之。亦谓之消瘅。此病与三消异。盖此以心肾肝三经之阴虚生热所致。故所谓热中消中者。其不可服芳草石药也。若服之则撄其发癫发狂。使急疾坚劲之气。激之为剽悍。不重使木克土尽乎。故经以为服此者。甲乙日更论也。
内经消自为一种。即后世所谓三消也。如气厥论之肺消鬲消。奇病论之消渴。此上消也。多饮而渴不止者也。脉要精微论。痹成为消中。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