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论纲目

浮而涩之症也。盖浮而又涩。似肾病。但诊肾脉之在手者。则弦而浮。弦虽似寒。
而按之不紧。且浮则非寒而弦也。乃少阴之气通于少阳。寒水上溉风木。水木相生。非为病脉。故脉浮而涩。专为脾家病也。盖趺阳浮为胃气。兼涩则脾病。以涩为血不足。血不足。仍是气不足。
脾之阳气不足。则脉涩。实由胃之阳气虚。而不能温脾。表里俱虚。土不能障水。故下利也。因趺阳属胃。又属肾。求之少阴。脉调如经。更求之胃阳浮。即得脾之阴涩。设下利之久。浮而涩。忽反滑而数。知向脉之浮。阳虚外散者。因下利而随阴下趋。尽敛而陷入阴分。为挟热之利。且当便脓血矣。是趺阳脉。虽兼肾而候胃。但候肾亦必少阴常负趺阳。方为调脉如经。故求之肾不得病脉。
而见调脉。即求之胃。亦先浮而涩。继滑而数。知病在脾。并不在胃。特以脾不离胃。应于趺阳。
故辨胃而知其病在脾耳。旧说。将滑而数谓少阴病。不知少阴已脉调如经。何得滑数。且少阴之数。
必兼沉细。或下利。未有不涩者。今云滑数。岂少阴病乎。况少阴虽开窍于二阴。却不司屎之软硬。
脓血之有无。明系自上文浮涩来。故加反字也。如此看本段文义方一线。
本段笔法。回互错综。极变化之妙。庸医不能骤解。真仲师之文也。即此已可知非后人伪作。
趺阳脉迟而缓者。胃气如经也。趺阳脉浮而数。浮则伤胃。数则动脾。此非本病。医下之所为也。
荣卫内陷。其数先微。脉反但浮。其人必大便硬。气噫而除。何以言之。本以数浮动脾。其数先微。故知脾气不治。大便硬气噫而除。今脉反浮。其数改微。邪气独留。心中则饥。邪热不杀谷。
潮热发渴。数脉(跌阳脉)当迟缓。脉(此是手脉)因前后度数如法。病者则饥。数脉不时。
则生恶疮也。
此段再就趺阳明其为胃脉。以胃与脾表里。病必连及。故又当于脉辨之。迟而缓。迟字。只贴缓作虚字看。非三至之迟。故为如经之调脉。浮而数则不如经矣。盖浮则正阳外散。而中气虚。故曰胃伤。数则邪热入里。而中阴耗。故曰脾动。夫脾本动。今非本经之动。乃病邪触之使动也。医所以下者。必以数为内热。故下之。不知浮为在表。虽兼数。无下理。数为在腑。必兼滑大。方为实热。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