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医汇讲
肝有二:郁怒则肝火内炽而灼血;大怒则肝火上升而吐血。此五者,皆能劳其精血。《道经》云:“涕、唾、津、精、汗、血、液,七般灵物总属阴。”阴虚内热而成虚劳之症,大约酒色为多,然有童子未室而患此症者,或有先天不足,或禀母气阴虚,其师尼、寡妇、室女愆期,气血郁结,以致寒热如疟,朝凉暮热,饮食不思,经期不准,或致闭绝而成此病者,多由郁火内蒸所致也(以上论致病之由,以下论真阴易亏)。
方书言此症者,皆以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、混同论治。不知气虚者,面白无神,言语轻微,四肢无力,脉来微弱;阳虚者,体冷畏寒,手足逆冷,溺清便溏,脉沉小迟。此二者,能服参、 温补,乃为受补可治,斯气虚阳虚之症也。虽血脱者亦有补气之法,乃指卒暴失血,素非血虚之人,如新产之类耳。其余患此症者,《经》云:一水不能胜五火。
五火者,五志之火也;一水者,肾中真阴之水也。水即精也,即如“女子二七而天癸至”,“男子二八而天癸至”,非阴衰于前而阴成之难乎?又言人“年四十,而阴气自半”,非阴衰于后而阴凋之易乎?所谓阴者,即我之精,而造我之形者也。
人生全盛之数,前后止二十余年,故丹溪引日月之盈亏,以为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。而王节斋则以为,阴虚成病者,十有八九,阳虚成病者,百无一二,盖以节欲者少,纵欲者多耳(以下叙五藏虚证)。
其为病也,在肾,则为腰、脊、腿酸,或攸隐而痛,为骨蒸盗汗,或至夜发热,为遍身骨酸,或疼痛如折,为梦泄遗精,为耳中鸣,为足心热。在心,则为惊悸怔忡,为掌中干热,为虚烦无寐,或梦魇不宁,为口苦舌干,或口舌糜烂。
在肺,则为痰嗽干咳,为气逆喘促,为鼻中气热,为颧红吐衄,甚则吐涎白沫,侧眠,咽痛音哑声嘶。在肝,则为寒热如疟,为颈项瘰 ,为胁胀肋疼,为两目涩痛,为头晕,为眼花,为多怒,为吐血。在脾,则为食减不化,为恶心呕吐,为胀满腹痛,为肠鸣泄泻,肌肉消瘦。此皆五藏虚劳之本症。《经》曰:“治病必求于本。”须审其因何致损,何藏受伤,如因于色者,则知肾伤,纵有他经现症,亦当补肾为主,而兼治他症;因于酒者,又当以清肺为先(以下叙标本传乘)。
既审标本,再明传变。如肾传心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