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本难经阐注

。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。
肺金得秋金之王令。而能拒邪。肾水亦得秋金之生气。而亦能拒也。
脾之积。名曰痞气。在胃脘。覆大如盘。久不愈。令人四肢不收。发黄胆。饮食不为肌肤。以冬壬癸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肝病传脾。脾当传肾。肾以冬适王。王者不受邪。脾复欲还肝。肝不肯受。故留结为积。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。
肾水旺于冬水之令。而能拒邪。肝木亦得水之生气。而亦能拒也。
肺之积。名曰息贲。在右胁下。覆大如杯。久不已。令人洒淅寒热。喘咳。发肺壅。以春甲乙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心病传肺。肺当传肝。肝以春适王。王者不受邪。肺复欲还心。心不肯受。故留结为积。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。
肝木旺于春木之令。而能拒邪。心火亦得木之生气。而亦能拒也。
肾之积。名曰贲豚。发于少腹。上至心下。若豚状。或上或下无时。久不已。令人喘逆骨痿少气。以夏丙丁日得之。何以言之。脾病传肾。肾当传心。心以夏适王。王者不受邪。肾复欲还脾。脾不肯受。故留结为积。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。
心火旺于夏火之令。而能拒邪。脾土亦得火之生气。而亦能拒也。
此是五积之要法也。
此总结上文推其积之所自。而可以会悟治之之法矣。其法维何。经曰。治病必求于本也。不列六腑之聚。无定名故也。
五十七难曰。泄凡有几。皆有名不。然。泄凡有五。其名不同。有胃泄。有脾泄。有大肠泄。有小肠泄。有大瘕泄。名曰后重。
五泄名虽不同。然必由胃及脾。叔和云。湿多成五泄。此之谓也。五泄俱后重。故以名曰后重该之。下文各具其病状也。
胃泄者。饮食不化。色黄。
胃受邪。则不能运化饮食。黄者胃土之色。邪乃或湿或寒之邪也。
脾泄者。腹胀满。泄注。食即呕吐逆。
凡六腑禀气于胃。五脏禀气于脾。脾胃受邪。则诸气滞而不化。故胀满骤注也。气不化必逆。故食即呕吐也。
大肠泄者。食已窘迫。大便色白。肠鸣切痛。
肺与大肠为表里。因邪从脾来。脾气不化。则肺与大肠之气亦不化。饮食入腹。迫气下行。故窘迫也。气不化。则攻冲。故鸣而痛也。白者。肺色也。
小肠泄者。溲而便脓血。少腹痛。
小肠者。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