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帝内经灵枢集注
内应于五脏也。发于阳者。发于三椎。而内应于肺脏。发于四椎。而内应于心主包络。发于五椎。
而内应于心脏也。发于阴者。发于七椎。而内应于肝脏。发于十一椎。而内应于脾脏。发于十四椎。
而内应于肾脏也。百日死者。日之终也。三十日者。月之终也。余伯荣曰。痈疽发于背而偏者。或伤及脏腑之俞。犹有可生之机。正中者。伤及督脉。而况相应于五脏乎。闵士先曰。痈者。壅也。疽者。
阻也。毒者。痈疽之总名也。上古以痈疽所发之处。分阴阳而命名。后世以发于背者。即名曰发背。
发于臂者。即名曰臂痈。是以古今之命名。各不同焉。姚士因曰。节之交。骨空处也。周身三百六十五节。而四肢有十二大节。皆髓孔易髓之处。上文曰。不当骨空。不得泄泻。谓痈不当于骨空之处。
其伤骨消髓之热邪。无从而出。若诸痈疽之发于节者。正当邪热所出之空。非死征也。马氏云。其节之外廉为阳。内廉为阴。是发于四肢之内外廉者。皆不治之死证耶。噫。经义渊微。不易阐发。岂可以粗疏之学。贻误后人。
发于胫。名曰兔啮。其状赤至骨。急治之。不治。害人也。
兔乃阴类。发于胫。名曰兔啮者。发于阴胫也。其状赤至骨者。从外而内也。故曰急治之。不治害人也。犹言外贼之来害人也。夫冲脉者。十二经之海也。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。下出于气街。循阴股内廉。邪入 中。循胫骨内廉。下入内踝之后。此邪客于冲脉之中。则血泣不通。有如兔啮之微肿也。
发于内踝。名曰走缓。其状痈也。色不变。数石其输。而止其寒热。不死。
此邪客于足少阴之脉而为肿也。夫痈疽之变。有病因于内。而毒瓦斯走于外者。有肿见于外。而毒瓦斯走于内者。此邪留于脉而不行。故名曰走缓。其状若痈而色不赤也。足少阴之脉。起于小趾之下。邪越足心。出然谷之下。循内踝之后。以上端内。故当数石其输。去其邪而止其寒热。盖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。故能为寒为热也。余伯荣曰。鼠 。寒热病也。发于少阴。
发于足上下。名曰四淫。其状大痈。急治之。百日死。
四淫者。邪气行于左右之太少也。少阳主初阳之生气。而发于肾脏。太阳乃肾之腑。而为诸阳主气。故当急治之。不则阳气伤而百日死矣。
资料来自网友投稿和网络整理,如果侵犯您的权利,请邮件sendtous@qq.com,我们第一时间移除
每日热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