瘟疫门

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九十九 瘟疫门

黄帝素问

 阴阳应象大论
冬伤于寒,春必病温。
【注 乃重阴而变阳病也。】
夫精者身之本也,故藏于精者,春不病温。
【注 能藏其精,则血气内固,邪不外侵,故春不病温。】

 水热穴论
帝曰:人伤于寒而传为热,何也?岐伯曰:夫寒甚则为热也。
【注 寒极生热,是热生于寒也。】

中藏经 【汉 华佗】

 死脉
温病,三四日未汗,脉太疾者死。
温病,脉细微而往来不快,胸中闭者死。
温病发热甚,脉反小者死。
温病甚,脉往来不调者死。
温病腹中痛,下痢者死。
温病汗不出,出不至足者死。

活人书 【宋 朱肱】

 温疫
一岁之中,长幼疾状多相似,此名温疫也。四时皆有不正之气。春夏亦有寒清时,秋冬或有暄暑时。人感疫厉之气,故一岁之中,病无长少,率相似者,此则时行之气,俗谓之天行是也。老君神明散、务成子萤火圆、圣散子、败毒散。若春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,夏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,秋应凉而反大热抑之则责邪在肺,冬应寒而反大温抑之则责邪在肾。仲景云:冬温之毒,与伤寒大异。盖伤寒者,伤寒气而作;冬温者,感温气而作;寒疫者,暴寒折人,非触冒之过。其治法不同,所施寒热温凉之剂亦异,不可拘以日数,发汗吐下,随证施行。要之,治热以寒,温而行之;治温以清,冷而行之;治寒以热,凉而行之;治清以温,热而行之。以平为期,不可以过,此为大法。

 温病
夏至已前,发热恶寒,头疼身体痛,其脉浮紧,此名温病也。冬伤于寒,轻者夏至巳前发为温病,盖因春温暖之气而发也。治温病与冬月伤寒、夏月热病不同,盖热轻故也。升麻汤、解肌汤、柴胡桂枝汤,最良。热多者,小柴胡汤主之;不渴外有微热者,小柴胡加桂枝也;嗽者,小柴胡加五味子也。或烦渴发热,不恶寒与虚烦者,并竹叶石膏汤,次第服之。麻黄、桂枝、大青龙,唯西北二方,四时行之,无有不验。若江淮间地偏暖处,惟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,自春末至夏至已前,桂枝、麻黄、大青龙内,宜加减也。

儒门事亲 【元 张从政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