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塾正误幼学篇

乡塾正误 幼学篇
(清)李江 撰
○幼学
一不敬蒙师。此误也,吾乡之俗,往往于师之课举业者,谓之教大书先生,于师之课童子者,谓之教小书先生,而礼貌之轻重因之。不知先生岂有大小之分?况子弟幼小之年志向未定,可善可恶,如草木初生,可直可曲。培植后来根基,全在此时。世称读书之家其子弟成就多异人,且成就甚早者,无他,从幼得其教也。人观于蒙师所系之重,为蒙师之不易宜,何如敬之乎。
一子弟鲁钝便不加意培养。此误也,天与人的道理彼此皆同,故人非下愚,无不可造之材,但功深者得其深,功浅者得其浅耳。今见其资质鲁钝,正宜因其性之所近,设法教导,则下等者可变为中等,中等者亦不至流为下等。若听其废弃,何贵有贤父师乎!今人亦知此意,而教之多未得其道,此与不教者相去几何!人甚勿徒责子弟。
一子弟入塾,能上进者所望仅在进学、中举、会进士,不能上进者所望仅在识字。此误也,读书原为明白道理,明白道理原为办日用伦常之事。三代盛时,不但士子知学,即农夫商贾无人不听讲论,无人不知道理,所以风俗醇厚。今则似读书全为求名求利用者,此念在初入学时即差,直差到老。何怪今之读书者无论愚敏,多半无实行可观乎。
一年年更换先生。此误也,师非久于其任必难见功,况今之为师者教法各异,后之师往往不求其是,徒求异于前师,以为见长之地,前后互换,徒滋纷扰。师既视为传舍,我徒送故迎新,欲子弟从容造就难矣。即彼此教法皆同,而一送一迎之间,已须多弃时日。少知爱惜子弟者,未尝不悉此病。而不能不年年更换者其故有二:一在不谨之于始,当其延聘之初,未能细心体访,及至教导无状,势不得不勤更换;一则我之待先生者不足以留先生,或馆谷太廉,或敬礼不至,彼先生岂肯枉己以徇我哉。凡此,皆我之道未尽,人能察于二者之间则了然矣。
一不习礼仪。此误也,欲令弟子遵守书理,必先自习礼仪。始乡村子弟未入塾时,喧乱鄙野,无规矩可观。一入塾,则心志收敛,身体顿有检束意。此理甚显,若更得其教之之道,不且更进乎。今粗揭数则,以与同志者共守。始入学,先师位前、师前行跪拜礼毕,次同学友相对行礼如仪;每日早起,先师位前三揖,师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