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止观法门释要

(七页半)○初。略标大纲(至十三页止)○二、广作分别(分五)○一、明止观依止。从第一卷(十三页)起(至)第三卷(三十页止)○二、明止观境界。从第三卷(三十一页)起(至)卷末(止)○三、明止观体状。从第四卷初起(至二十九页止)○四、明止观断得。从第四卷三十页起(至)四十页前半张(止)○五、明止观作用。从四十页后半张起(至)四十七页半张(止)○三、历事指点(至)卷终(止)。 (前序三篇共五页。卷一。三十九页。卷二。四十五页。卷三。四十一页。卷四。六十一页。后序二篇。共四页。文虽有四卷。修行大要。在第四卷止观体状三十页书。其余前后三卷半文。为学者开解决疑而已。)  【原序
天竺寺沙门遵式述】
止观。用也。本乎明静。明静。德也。本乎一性。性体本觉。谓之明。觉体本寂。谓之静。明静不二。谓之体。体无所分。则明静安寄。体无不备。则明静斯在。语体。则非一而常一。语德。乃不二而常二。只分而不分。只一而不一耳。体德无改。强名为万法之性。体德无住。强名为万法之本。万法者。复何谓也。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。何其然乎。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。照生而自惑。谓之昬。无始无住之本随缘。缘起而自乱。谓之动。昬动既作。万法生焉。捏目空华。岂是他物。故云。不变随缘。名之为心。随缘不变。名之为性。心昬动也。性明。静也。若知无始。即明而为昬。故可了今。即动而为静。于是圣人。见其昬动可即也。明静可复也。故因静以训止止其动也。因明以教观。观其昬也。使其究一念即动而静。即昬而明。昬动既息。万法自亡。但存乎明静之体矣。是谓圆顿。是谓无作。是如来行。是照性成修。修成而用废。谁论止观。体显而性泯。亦无明静。豁然谁寄。无所名焉。为示物旨归。止成。谓之解脱。观成。谓之般若。体显。谓之法身。是三即一。是一即三。如伊三点。如天三目。非纵横也。非一异也。是为不思议三德。是为大般涅槃也。呜呼。此法自鹤林韬光。授大迦叶。迦叶授之阿难。阿难而下。灯灯相属。至第十一马鸣。鸣授龙树。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。论度东夏。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。授南岳大师。南岳从而照心。即复于性。获六根清净。位邻乎圣。斯止观之用验矣。我大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