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组坛经

涕泣,惟有神会,神情不动,亦无涕泣。师云:‘神会小师,却得善不善等,毁誉不动,哀乐不生,馀者不得。数年山中,竟修何道?汝今悲泣,为忧阿谁?若忧吾不知去处,吾自知去及;吾若不知去处,终不预报於汝。
汝等悲泣,盖为不知吾去处;若知吾去处,即不合悲泣。法性本无生灭去来,汝等尽坐,吾与汝说一偈,名曰“真假动静偈。”汝等诵取此偈,与吾意同,依此修行,不失宗旨。’众僧作礼,请师作偈,偈曰:‘一切无有真,不以见於真,若见於真者,是见尽非真。
若能自有真,离假即心真,自心不离假,无真何处真?有情即解动,无情即不动,若修不动行,同无情不动。
若觅真不动,动上有不动,不动走不动,无情无佛种。
能善分别相,第一义不动,但作如此见,即是真如用。
报诸学道人,努力须用意,莫於大乘门,却执生死智。
若言下相应,即共论佛义,若实不相应,合掌令欢喜。
此宗本无诤,诤即失道意,执逆诤法门,自性入生死。’时,徒众闻说偈已,普皆作礼,并体师意,各各摄心,依法修行,更不敢诤,乃知大师不久住世。
法海上座再拜问曰:‘和尚入灭之后,衣法当付何人?’师曰:‘吾於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,抄录流行,目曰:“法宝坛经”,汝等守护,递相传授,度诸群生,但依此说,是名正法。今为汝等说法,不付其衣,盖为汝等信根淳熟,决定无疑堪任大事。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,衣不合传。
局曰:“吾本来兹土,传法救迷情,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”’师复曰:‘汝等若欲成就种智,须达一相三昧,一行三昧。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,於彼相中不生憎爱,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澹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,纯一直心不动道场,其成净土,此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,如地有种,今藏长养,成熟其实,一相一行,亦复如是。
我今说法,犹如时雨,普润大地,汝等佛性,譬诸种子,遇兹沾洽,悉皆发生。
承吾旨者,决获菩提;依吾行者,定证妙果。听吾偈曰:“心地含诸种,普雨悉皆萌,顿悟花情已,菩提果自成。”’师说偈已,曰:‘其法无二,其心亦然,其道清净,亦无诸相。汝等慎勿观静,及空其心;此心本净,无可